
序 | Preface
在時代變化和城市空間并置的醞釀下,傳統的灌輸式教學逐漸發展為開放式教學。而傳統教育中相對獨立的、單功能的教學空間已經不能滿足當下開放式教育中越來越強調的學科融合,注重生態性、體驗性的復合型空間需求。如何塑造一所符合現代化發展需要的學校?上海開藝設計集團的建筑師們給出了一種答案。

區位分析 | Location Analysis
項目位于“彩云之城”——貴州省黔南自治州都勻市。劍江邊,西山大橋旁……這些熟悉的場景也曾是電影《無名之輩》的取景地。“無名之輩也沒有比有名之輩少些什么”,這部電影里的人物如此,這座城市更是如此。
作為黔南州“一圈兩翼”經濟發展的龍頭,都勻市將于2030年形成以劍江-馬尾河-清水河為帶,以都勻中心城區及東部新城為中心以及八個組團的主要服務中心為節點的“一江帶兩城,兩心八節點”市域空間結構。
都勻市楊柳街中學位于貴州省黔南自治州都勻市重點規劃區域,東至劍江大道,南至紅葉路,西至西山大道,北至云海路,總用地面積約29029.73㎡,總建筑面積約24575.11㎡,容積率0.85。由上海開藝設計集團貴州分院方臘團隊負責設計。

設計理念 | Design Concept
[“兼濟天下”而非“獨善其身”]
“兼濟天下”是個性塑造不可獲取的一個部分。傳統的學校機制和以一個孩子為中心的家庭單元,導致了孩子們的社會性教育嚴重不足。因而新學校的空間設計,亟待引入大規模的社交空間。這些空間有著不同尺度、不同體量、不同程度的私密性以及豐富的情感內涵,并且相互聯系。
[ 習禮大樹下,授課杏林旁 ]
“習禮大樹下,授課杏林旁”是以自然為課題在自然中講習的理想場景。如何讓學生可以在自然、田園、樹木之間快樂地學習和生活, 是該項設計面臨的一大挑戰。
[ 和諧與平衡 ]
人的健全本質上是一種動態的平衡狀態,成功的教育追求愛與規則的平衡。在學校設計過程中,設計師們試圖在自然與建造的環境、傳統與現代、軸線與非軸線、水平與高低起伏、集體空間與個人空間等等的對立關系中,尋求建立一種動態平衡。

總體布局 | Overall Layout
建筑師通過集約的總體布局來適應不甚規則的用地環境,采用更個性化的建筑空間以容納更豐富的教育設施。楊柳街中學的主要空間布局劃分為教學樓、綜合樓、科技樓、運動空間、風雨操場、宿舍及食堂。不同的功能區通過景觀廣場、景觀帶、院落景觀相互連接,營造了一個功能互不干擾,而空間上又能便捷連通的互動教學空間體系。

根據周邊城市空間關系及日照控制條件,運動場地位于校園西南部。教學課室與宿舍則布置在較安靜的內側區域里,整體功能劃分為地上部分和地景部分。

地上部分由南至北,分為科技樓、教學樓、綜合樓、宿舍、食堂五個相對清晰的功能區域。綜合樓設置在教學樓和科技樓之間,方便不同年級師生的便捷到達,也符合學校軟硬件資源共享的理念。

地景部分的設計,通過獨特的布局方式巧妙地化解了周邊的各種不利因素,避免了與供電開閉所及高壓線的距離問題,通過學子廣場、景觀組團來連接不同樓宇體塊,以此消除空間體塊之間的隔離感,創造更多聯結與互動的機會,打開孩子們仰望天空的視野。
向天空借空間 | Spatial Mode
該項目的設計以“創造更親近自然與開放的教學環境”為出發點,創造出柔和、有趣的屋頂教學空間,在解決學校基本功能的基礎上植入一個新的空間維度。
傳統的教室大多采用多層疊加,采光僅能依靠側窗,光照有限,空間單一。在楊柳街中學的設計中,采用了自由多變的屋頂設計,屋頂與天窗結合,創造了自然光更為充沛的教學空間。屋頂均嚴格設置女兒墻、欄桿,并使用防滑材料,讓孩子們在部分室外或者半室外的區域也能自由活動。
結語 | Conclusion
學校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建筑是這一切的背景。在日新月異的城市建設與教育變革的時代背景下,楊柳街中學是對基礎教育空間設計的一次發展和探索。這是一座可以孕育想象、自由、奇跡的學校,而它所孕育的這座城市的未來也將不再無名。

項目地點:貴州省黔南自治州都勻市
項目功能:教學樓、學生宿舍、食堂、運動空間、辦公等
設計團隊:上海開藝設計集團貴州分院方臘團隊
總用地面積:29029.73㎡
建筑面積:24575.11㎡
容積率:0.85
項目階段:公示
|